“到2025年,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達300萬輛”,隨著5月19日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發《中國制造2025》,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的路徑也清晰地展現在業界面前。近日,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正式面世,在這一作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汽車產業被重點關注,其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更是被列為需要聚焦的重點領域之一。
近年來,政策的東風與基礎充電設施的擴建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逐步接受新能源車。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生產27271輛,銷售26581輛,同比分別增長2.9倍和2.8倍。 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剛剛起步 也是不爭的事實,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配套設施的建設和新能源核心技術的發展都需尚待時日。
如何用互聯網+思維破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困境?如何讓霧霾早一點的驅散,讓久違的藍天白云重現,國內一家名為藍時科技的公司正在期望走出一條“互聯網+”的全新道路,而他們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發展是如何思考的?互聯網造車真的靠譜嗎?環球網汽車頻道記者獨家專訪了北京藍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天佑。
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前景,詹天佑認為受到諸多客觀條件的制約,并不能操之過急,而應該做到水到渠成,“新能源要發展出一定規模,要再過10-20年,新能源車輛可能占有20%-30%的市場,(這需要依托)技術的進步,成本的下降,還有基礎設施的建設。”
而藍時集團雖然是市場的新面孔,但卻期望能夠從一開始就走出國際化開放的研發路徑。詹天佑向環球網記者透露,未來將從核心零部件打造開始,逐漸完成整車的國際化開發。“(藍時集團)首先要跟全球一流的廠家,研發團隊保持同步,第二,這2到3年,會從核心零部件,比如電池包,電芯,車聯網做起,再過兩三年做整車。整車的國際化我認為首先是核心零部件的國際化,然后是整車的國際化。”
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如果翻開詹天佑的履歷,就會發現其有著豐富的通信、投資和電池行業的從業經驗。1997年從華中理工大學畢業后,加入了深圳的華為公司,2004年辭職之前,擔任網通系統部副部長,在華為營銷體系中屬于副總裁級別。2012年,受金沙江創業投資創始人邀請,其加盟了金沙江,擔任金沙江基金代表和波士頓電池公司銷售副總裁。
在華為這樣的具有濃重國際化氛圍的本土公司、以及金沙江這樣的投資基金的工作經歷使其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國際化視野,更是積累下了行業內廣泛的人脈關系,這自然為其日后創立藍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在這個行業做了10年,跟政府和包括特斯拉等車廠建立了很多聯系關系,創業有很好的基礎。“詹天佑向記者表示。
資深的從業經驗讓其對于行業的發展有著更為清晰的判斷,“對中國來講,新能源汽車是個高新技術,客觀講,中國和歐美相比,有 10-20年的差距”。中外新能源汽車產業巨大的差距,讓詹天佑和藍時看到了彎道超車的機會,而其秘密武器就是“互聯網+”思維。
提及互聯網+所帶來的全新機遇,詹天佑則顯得志在必得,”互聯網造車是個好事情,是個潮流。”他強調,藍時集團就是要顛覆以往傳統公司的模式,力圖站在“風口”。“互聯網公司造整車就很容易,沒必要傳統思維的束縛。以前政府不理解,后來十八大后,苗圩就講到了這個問題。一個傳統的公司要投資20個億建四大工藝,需要四年的時間,然后才能打造一款車出來。從我們的角度,和傳統的車廠合作,不用考慮資質和產品工藝,就用我們的品牌,半年到一年的時候就能造出整車。從時間來講,藍時將10-20年關注新能源行業,關注核心零部件,到時候做整車就不難。”
除了堅定地選擇互聯網造車這個路徑,對于“生態”這個概念,詹天佑也非常認可。而藍時雖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依舊希望從一開始就能夠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我認可這個生態概念,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二流的企業做產業,一流的企業做生態鏈。跟整個生態鏈,包括東風裕隆,北汽,川汽都結成戰略合作關系。新能源汽車要想做好,要跟產業鏈內從上到下都要結成很好的戰略合作關系。”
“首先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整合技術資源,其次從產業鏈整合資源。在政府層面,國家級貴陽新區,我們將幫助打造第一個國家級新區純綠色交通,出租,大巴,私人租賃,都是要純綠色的。和武漢也在探討租賃的模式。我們和城市政府之間發展很快,和產業之間比如東風裕隆,核心零部件比如電池包由我們提供,很多主機廠包括北汽,長安,速達都愿意和我們合作。這樣我們將整個生態鏈整合起來。”
除了自己工作過的華為之外,詹天佑同時對于站在互聯網風口的“小米”稱贊有加。他規劃中的藍時集團未來將著力打造成為”華為加小米“的模式,如同”雄鷹的雙翼一樣“,缺一不可。
就藍時科技股份來講,兩條腿走路,首先是實業公司,下面有很多全資子公司和合資公司,作為實業公司就要認真向華為學習,重視研發,客戶,銷售訂單,服務;另外一個,資本運作方面,要向小米,阿里巴巴學習。學華為,把技術,客戶,訂單,服務做好,另外就是學資本運作。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免要遇到實力雄厚的央企,在實力尚不處于同一重量級的競爭對手面前,藍時能否做到“虎口奪食”?詹天佑認為沒有必要忌憚于央企的規模,民營企業同樣能夠在白熱化的競爭中做到“長袖善舞”,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效率和成本”兩個字。
“總的來說,央企和國外的公司打交道,是民企十倍的代價。我們跟國外一流的公司合作,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我們的核心零部件是世界一流,性價比很有競爭力。”通過與國外行業領軍企業的密切合作,藍時期望能夠迅速搶占中國新能源發展的新契機。
創新是藍時集團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基本途徑,而提及創新,詹天佑認為創新之源在于人才。“最大的挑戰對我來說是人才的問題。在創業初期,最頭疼的是人才。公司小的時候,沒辦法吸引人才,需要員工有很長遠的眼光。讓我高興的是,我們公司來了一批國際化頂尖級的人才。”
而創業公司的機制創新則是詹天佑種下的吸引人才的“梧桐樹”。“(藍時將)向華為學習,所有員工有大量股票,期權。讓員工愿意和你合作,并且能有很大收益,這樣能把員工的潛力激發出來。”要把這個公司打造成一個有競爭力的,性價比在國內領先的動力電池公司,到時候會給員工大量的虛擬股票。
創業之路的艱辛不能阻擋詹天佑追趕夢想的步伐,談及他的夢想,他表示,他的中國夢就是像公司名字—藍時科技—為了藍天白云時代的再現,而這也是我們的藍時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