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發改委一紙《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成為輿論的焦點,更被投資者視作二級市場光伏板塊行情再度揚帆的信號。
平價上網時代來臨
在通知中,發改委規定,凡今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今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發改委尚未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今年7月1日及以后核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以及今年7月1日之前核準但截至今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電價外,其余省(區、市)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今后,發改委將根據投資成本變化、技術進步情況等因素適時調整。
簡而言之,發改委設置光伏發電“標桿價”明年將降至1元/度,且未來還會適時調整。
殊不知,“1元/度”是光伏業盈虧臨界線,曾是所有企業為之奮斗的目標。“我想,發改委的通知一定是在大規模調研基礎上編制的,可以推測,明年將有一批企業有能力實現光伏發電成本1元/度,甚至更低。”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依據北京市供電局的數據,北京地區大工業用電尖峰價格為0.995元/度。由此可見,光伏發電只有實現成本1元/度,才有機會與傳統發電模式競爭,而實現發電成本1元/度后,光伏業就進入了“平價時代”。
政策支持超預期
國內光伏市場爆發在即。光伏電價的預期由來已久,這被認為是國內光伏市場啟動的標志性事件,但此前多數認為可能是在明年推出來,現在公布則是超預期了。平安證券分析師認為,此舉一方面是因為光伏組件在不斷降價之后,已接近此前每度電1元左右的目標,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希望在國外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盡快啟動國內市場。
標桿電價具有吸引力。據測算,在西部地區的系統裝機成本在16至18元,若以債務利率5.5%測算,在西部地區的等效峰值小時數為2000小時計算,電價設為1.15元,則25年期的項目收益率可達到17%,這已具有較好的吸引力。
安裝量暫時不會受補貼金額限制。從現已公布的政策內容來看,上網電價高于當地脫硫電價的部分,用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解決。目前我國用電量每年約4萬億度,按照目前每千瓦時4厘錢的電價附加標準收取的金額,一年能收取100億元左右。
若取其中30%補貼光伏,則每年可補貼4GW以上。平安證券預測,今年國內的新增裝機將有1.4至1.5GW,明年可能會有3GW左右,后年可能達到5GW,這些量將不會受到補貼款的限制。
利好影響輕重有別
對于國內光伏產業鏈的影響輕重有別,逆變器、系統安裝商和設備制造商將更加受益。專家認為,光伏電價的公布對產業的長遠發展非常有利,但是對于各個企業卻是利好程度不同。由于國內多數光伏組件企業,其市場在歐洲基本占到其出貨量的70%以上,但目前普遍預測德國和意大利市場將在明年同比有所下降。而中國、美國、日本是被寄予厚望的新興市場,增速會快于其它地區,但是對于很多國內企業而言,美國和日本市場難以進入,中國才是有效市場。
綜合考慮歐洲和中國這兩塊有效市場,國內多數企業對應的明年增量可能仍是較少,對于具有品牌和規模的企業將更有利。
三大分支各有精彩
目前商業運用中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主要包括:晶體硅(單/多晶硅)電池,薄膜電池和聚光電池。晶體硅電池因技術較為成熟,轉換效率較高,是目前的主流產品,市場份額仍達80%以上。薄膜電池有成本低,質量輕,透光性較好,柔韌性好,易于與建筑材料集成的特點,在建筑一體化領域具有顯著的應用優勢。聚光技術因其轉化效率高、土地占用面積小,節能減排效果好,是未來大型光伏電站的理想技術。
晶硅技術產業鏈
投資機會主要在設備與輔材。看好天龍光電等企業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硅片切割環節的輔材細分市場,產品供不應求,市場集中度高,龍頭企業通過大規模產能擴建,獲利豐厚,投資機會展現。關注新大新材、恒星科技等公司。
電池、組件制造環節,企業產能擴建快,市場競爭加劇,建議關注規模化、一體化的龍頭企業,海通集團是較好的投資標的。隨著多晶硅價格的下滑和行業準入規則的實施,國內企業間盈利能力的差距還將增大。建議關注成本控制能力強,生產能耗少的企業,如南玻A、銀星能源。
薄膜技術方面
隨著建筑節能的推廣和用戶側發電上網和補貼政策的出臺,面臨巨大的發展空間,薄膜電池也將迎來第二波高速發展。中國在非晶硅薄膜電池方面具有品牌和規模優勢,非晶硅電池仍是目前中國發展薄膜電池的主要方向,建議關注龍頭企業拓日新能。薄膜電池的實驗室效率已達20%,接近晶硅電池的實驗室效率。技術前景誘人,成為薄膜電池中的投資亮點,相關上市企業包括孚日股份、哈高科。
聚光技術方面
聚光技術因其轉化效率高、土地占用面積小,節能減排效果好,是未來大型光伏電站的理想技術。隨著跟蹤器等關鍵技術的成熟,穩定性和可靠性的逐漸提升,發電成本的持續下降,聚光技術的地面應用市場將面臨爆發式的增長機會,光伏發電技術將走向多元化。目前,聚光技術的市場參與者很少,三安光電、乾照光電等企業擁有先發優勢。聚光業務在短期內是這兩家公司的炒作熱點,未來2-3年隨著產能的建成與釋放,有望成為公司的成長亮點。
